作者:陳怡婷/有勁基因

 

    「你企呷塞啦!」兒時朋友間拌嘴的話,如今拜科技所賜,可能不會再只是一個玩笑話。「糞微菌叢植入治療」,也就是俗稱的糞便移植,是一種將健康捐贈者的糞便藉由製成口服膠囊、結腸鏡或者灌腸等方式,將捐贈者腸道細菌移植至病人腸道的治療方法。至今已有許多研究證實腸道菌與人體代謝、過敏及免疫反應等各種生理現象有所關聯,甚至連肥胖都與腸道菌有關係1, 2;因此,不難想像為何有人會想到要利用移植糞便細菌去治療和以上生理反應有關的疾病。然而這個想法並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就曾記載食用糞便治病的方法。此外在其他動物身上也可以發現食用糞便的行為,例如有些動物在出生時其腸道是無菌的,於是牠們會食用母親的糞便以幫助消化吃進自己肚裡的植物。

 

    2014年,美國一位年輕人馬克.史密斯創了OpenBiome,這是全世界第一個糞便銀行。凡是符合要求標準的健康人都可捐贈自己的糞便,獲得採用的捐贈人可獲得60美元的回饋金3。OpenBiome將這些健康且合格的糞便儲存起來並建立資料庫,讓有需要的人能依照個人腸道菌相所缺乏的菌叢,從資料庫中找到符合需求的糞便來進行移植。香港在2017年也成立了亞洲益菌中心(Asia Microbiota Bank)。台灣則是在2018年修正了「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允許糞便移植作為治療方法4;林口長庚醫院並於2019年成立了微菌銀行,目前已經有5個移植治療成功的案例5

 

    糞便移植目前最常見的應用是在「困難梭狀芽胞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感染的治療上6。困難梭狀芽胞桿菌經常在進行抗生素治療的病人身上造成伺機感染,且容易復發;2010年糞便移植開始被拿來嘗試治療困難梭狀芽胞桿菌的感染,至今已經成為標準療法,效果甚至比傳統的抗生素療法更好7

 

    有勁部落格《腸道菌相與肥胖的關係及次世代定序診斷》一文中詳盡介紹了腸道菌與肥胖之間的關聯。既然肥胖與腸道菌有關,那麼糞便移植到底能不能幫病人減肥呢?2019年英美合作發表的一篇研究8,找了22名BMI(body mass index)值大於35,且無代謝疾病問題的肥胖受試者;將他們分為實驗與對照兩組,然後將一名BMI為17.5的捐贈者糞便製成口服膠囊讓實驗組服用,對照組則服用安慰劑。之後在第1、4、6、8及12週採集兩組受試者的糞便與血液檢體,分析腸道菌相是否有所變化,同時測量血液中的GLP1(glucagon-like peptide 1)含量是否增加,以及膽汁酸(bile acid)濃度是否減少。GLP1是肥胖的一個生物指標,腸道菌會間接調控腸道細胞釋放GLP1到血液中,減緩腸胃蠕動,促進飽足感產生,同時腸道菌也會透過膽汁酸去調控脂肪的吸收。研究結果發現,實驗組在接受糞便移植12週後,血液中的GLP1含量和對照組一樣都沒有上升,兩組的BMI值也都沒有顯著改變,但是,實驗組的膽汁酸則有顯著下降的情況。

 

  在腸道菌相方面,試驗進行之前就事先分析過各肥胖受試者的腸道菌相,當時肥胖受試者的腸道菌相與健康人相比,就已經呈現差異。在實驗組接受移植之後,其腸道菌相變成和捐贈者的情況類似,但對照組則沒有這樣的轉變。在安全性方面,各受試者被持續追蹤26週的期間,只有部分受試者出現腹痛、腹瀉、發燒、頭痛等症狀,但這些現象在實驗和對照兩組都有人發生;另有兩位實驗組受試者出現嘔吐、便秘的症狀,但並無其他嚴重的不良反應。

 

    雖然接受糞便移植的受試者其BMI值在12週後並沒有降低,但腸道菌相確實被改變了。本研究有提到有兩個關鍵問題,就是數據蒐集只有12週,時間過短;此外,也還未能掌握到有效的糞便移植劑量。因此要定論糞便移植在減重方面的效益,可能還言之過早,仍待進一步實驗證實。有興趣嘗試的讀者,可以先不必太過失望。

 

 

參考文獻

1. Belkaid, Y., & Hand, T.W.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immunity and inflammation. Cell. 2014 Mar;157(1):121-141.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14.03.011

2. Patterson, E., et al. Gut microbiota, obesity and diabetes.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2016 May;92(1087):286-300.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136/postgradmedj-2015-133285

3. OpenBiome. (2020). Donate your stool, earn money, save liv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penbiome.org/stool-donation

4. 衛生福利部醫事司 (2018年6月8日)。衛福部預告「特管辦法修正草案」,開放細胞治療及微菌叢植入治療。檢自:https://www.mohw.gov.tw/cp-16-41563-1.html

5. 邱政洵 (2020年9月)。林口長庚完成五例微菌叢植入術 並成立「長庚微菌治療中心」及「微菌銀行」。長庚醫訊,41(9),278-280。檢自:https://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908003#.X6tj3MgzbIV

6. 林宜君 摘譯 (2018年6月)。國內外新知以糞便微生物移植治療困難梭狀桿菌。台灣感染管制學會感控雜誌,28(3),139-141。檢自:https://nics.org.tw/download_datax.php?id=1621

7. van Nood, E., et al. (2013). Duodenal infusion of donor feces for recurrent Clostridium difficil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3 Jan; 368(5):407-415.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56/NEJMoa1205037

8. Allegretti, J.R., et al. Effects of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with oral capsules in obese patient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2020 Apr;18(4), 855-863.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6/j.cgh.2019.07.006

 

 

 

thumbnail_官網用CC創用_ND_YH.png

arrow
arrow

    Yourgene Healt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